【 xiumi360.com - 风俗习惯 】
花轿临门,鞭炮、鼓乐声起,喜娘搀扶新娘下轿,踏红毡步入花堂,新娘立左,新郎立右,由小唱赞礼,双方对长辈行跪拜礼,拜天地、拜翁姑、拜伯、叔、舅,最后夫妻交拜,称“拜堂”。然后由鼓乐、双烛前导,新郎新娘各握红绿绸之一端牵入新房,称“红绿牵襟”。进洞房后,新夫妇并坐床上,新郎用秤杆拨去新娘覆面的红巾,称“挑方巾”。随后新夫妇同饮合卺酒。待新娘的酒菜十分丰盛,称花筵夜饭。宴罢,客人拥入洞房,逗新娘,索喜果,称为“闹新房”。翌日,女家备礼物,送往男家“做三朝”。婚后数天或一月,新夫妇到女家看望长辈,称“归宁”,又称“回门”。上述婚俗,沿袭很久。20年代,城区曾倡导“文明结婚”,并一度出现过“集团婚礼”。文明结婚的仪式比较简单,一般借公共场所,请资望较高者或地方官人为证婚人。入席后,先由介绍人报告联姻经过情况,证婚人宣读金字封皮结婚证书内容,新郎新娘交换饰物,相对三鞠躬,然后由新郎、新娘、介绍人、主婚人、证婚人依次在结婚证书上盖章,继由证婚人箴词,来宾致贺词,主婚人致答词,新郎新娘行致谢礼。集团婚礼由有关社团举办,收取一定费用。其仪式和文明结婚相仿。
旧社会,重男轻女,妇女的地位最低下。男子动辄可以休妻或纳妾,而女子则必须“三从四德”,寡妇再嫁也要受到种种限制和阻挠。由此形成的婚姻陋习有:
童养媳 贫苦人家的女孩,从小让人家领去做童养媳,待成年后完婚。
指腹为婚 亲友双方在婴儿未出世前就议婚联姻,产后果真一男一女即定婚配。
抢亲 一般系子女幼年订婚,后来男贫女富,女方有赖婚之意,男方就去“抢亲”;也有双方清贫,无钱办酒席宴客,双方同意,以一“抢”了事。
拔亲 男家有亲长在婚期病死,不愿将婚期延迟,把死人暂行搁置,举行拔亲,即先办喜事,然后开丧。
抱牌位成亲 未婚夫死后,未婚妻抱亡夫神主牌结婚。一般为男家有钱有势,女家被迫接受。
纳妾 官绅豪,多一夫多妻,正妻称“花烛”,又称“大老婆”,另外娶入者,称“妾”,又称“小老婆”。
建国后,国家于1950年颁发了《婚姻法》,提倡自由恋爱,反对包办婚姻;规定一夫一妻,禁止纳妾、童养媳;禁止干涉寡妇再婚自由。自此后,订婚、结婚礼节大为简化。男女青年在共同相处中产生爱情,或经介绍人介绍相识,叫“找对象”、“谈恋爱”,经一段时间来往和相互了解,在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,即行定婚。定婚时要互赠衣物、礼品,宴请介绍人和至亲好友。此后,经一段时间的准备,先由男女双方到所在区、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,领取“结婚证书”。婚礼一般多择“五一”、“国庆”、“元旦”、“春节”期间举行。婚日,男方先派介绍人等到女家领亲,新娘由兄弟姐妹或至亲作伴到夫家,见过公、婆、叔、姑和亲戚,然后开席宴客,新郎新娘给亲友敬酒敬烟。喜宴后,也有来宾去闹新房,讨喜糖等。
此外,也有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。集体婚礼一般由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组织单独或联合举办,每次有数对或数十对青年参加,由单位负责人证婚致词,有新郎、新娘代表讲话。礼毕,各家亲友会聚一堂,边吃喜糖边座谈,也有跳舞唱歌的。旅行结婚则更为简约,男女双方在领取结婚证后,相约至外地作蜜月旅行,即为成婚。
唯近几年来,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“高消费”风的滋长,结婚的讲排场及铺张浪费的现象不断升级;女方索要的彩礼,从几件衣服到金戒指、金项链;陪嫁的妆奁从“几只脚”、几床被发展到“几只机”(收录机、彩色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电冰箱等);迎亲的车辆则从板车、黄鱼车、大卡车到小轿车。“洞房”装修也日益豪华,酒筵互相攀比、摆阔。父母子女治婚,常全力以赴,甚至有为此不惜举债者。
二、丧葬
旧社会,常熟的丧葬、仪俗繁琐,迷信色彩浓厚。人死后,称“过世”、“好处扣(去)”、“坏脱”,要烧纸锭,并着人分头飞报有关亲友,称“报丧”。开丧之日,请吹鼓手奏哀乐,亲属恸哭举哀。是日,对前来吊唁的亲友宾客,各给白布一方,称“利市布”。要请吃素饭,菜肴中必有豆腐,称“吃豆腐”。旧行棺木土葬制,入殓前做好“寿材”(即棺材),死者经理发整容,抹身净体,然后由仵作代穿寿衣,佩饰物,将尸体放入棺内,上覆被褥,填以石灰,用大铁钉把棺盖钉上。入殓时,直系亲属要披麻戴孝,白衣白扎头,痛哭呼号,绕棺三周;晚辈对长辈行跪拜礼,以示告别。吹鼓手哀乐齐奏,气氛悲戚肃穆。入殓后,或停柩在家,并设灵堂供人吊奠;或入殓后即行出殡安葬。棺至墓地入坑,先由家属绕圈撮土撒在棺木上,然后正式封土堆坟,旋又结队“回丧”。丧家设寿台牌位,每日供奉,逢七(自死后每过七天)要请道士、和尚念经,须至七七四十九日“终七”。其间,特别是“五七”要做“道场”,也称打醮做斋,须请道士、僧尼为死者诵经超度。
建国后,殡葬仪式逐步改革,封建迷信习俗逐渐废止。人死之后,先报丧,发“讣告”。“讣告”简述死者生平、死因及追悼会(或与遗体告别仪式)地点、时间。亲支吊唁,一般赠送花圈、挽联、挽障、现金等。丧家发给亲支以黑布袖套、黑布条、小白花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,一般由死者工作单位、村民委员会负责人致悼词,生前友好致词,家属致答词。然后依次绕遗体一圈,以示告别。最后,遗体送火葬场火化,并于当天或另行择日,将骨灰盒葬在集体坟地或公墓之内。1965年7月建成火葬场后,县内普遍推行遗体火化,死后目困 棺材的已基本绝迹。
近几年,也有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复活,举丧铺张浪费现象又在抬头,有的地方还有恢复做“七”的旧习。
三、 喜庆
贺生子 旧俗新妇生儿女要庆贺。临产前,由娘家备彩蛋、大粉团和婴儿所需衣服送往男家,称“催生”。男家将粉团分赠亲友,预报喜讯。产妇分娩后,要染红蛋,先送往娘家报喜,亲友也备贺蛋和四色(火腿、桂圆、枣子、赤砂糖)或八色礼品(称“舍姆羹”),慰问产妇,叫“吊舍姆”。生儿三日,敬神祀祖,设筵请客,称“做三朝”。婴儿满月,再设“满月酒”清客,为婴儿剃除胎发,外婆家也要送礼。做过“满月”,产妇方可出房。此外,小儿满百日,要做“百日”。满周岁,外婆家又要馈送衣物,并在厅上设“ 日卒 盘”,陈设书画笔砚,刀剑弓夭、算盘秤尺等各类玩具,任小儿选择拈取,以预卜日后志向成就,此名唤“试日卒 ”。但一般清贫人家都没有这许多讲究,多数劳动妇女为生活年逼,甚至产后几天就要做工种田。
建国后,“试日卒”之举已废,其他旧俗也简化。生儿育女为一家喜事,长辈、亲友赠送衣服、礼品、玩具者较多,尤其是倡导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”以来,不论生男生女,亲友均送礼庆贺,主家办酒筵请客,并染红蛋或做团子赠送邻里、亲友。
祝寿 又叫“做生日”。一般自50岁开始,逢十做寿,称“正寿”,但也有男子逢九做寿的。做寿前先向亲友发柬帖,亲友馈赠寿面、金字寿烛、寿桃、寿联、寿幛,也有用红纸包钱作为寿礼的。寿诞之日,主家布置寿堂,中挂寿星画像或用大幅红绸寿幛,上缀金色“寿”字,左右挂贺联,案上置寿桃,果品、寿面等。亲友要在堂上给寿主拜寿祝贺。富裕人家要吃寿酒,一般清苦人家,无上述排场,仅能吃一次寿面,以为祝贺。
建国后至70年代,祝寿之举,已不多见。80年代,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,社会上为老年人祝寿和为小孩子祝诞又渐风行。寿礼日趋新颖,如馈赠高级奶油蛋糕、寿面等。主家设筵宴请,也有拍“合家欢”照作为纪念。
贺造房 旧时凡新建房屋的人家,在破土动工前,要先请阴阳先生“看风水”、择吉日,或请道士在宅基上走一圈,说是请土地老爷、祖宗让一让,称作“发”预告,房屋落成后还要“收”预告。上梁之日,亲友送馒头、糕点、鸡、肉等礼物,乡邻好友也有送现金红纸包,登门道贺。上梁要选定吉时良辰,敬神祭祖,鸣放鞭炮,并由工匠登梁说吉利话,在上面撒馒头、米花、糕点或糖果,称为“抛梁”,在正梁上贴红纸,上书“三星高照”等语,并将一个贮有梁米的青布袋和“发禄”,万年青系在梁上,称“代代青”。晚上,宴请宾客和工匠,称吃“竖屋酒”。
建国后,建房“看风水”迷信活动已废除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建房工地上多插红旗,挂毛主席像。近几年,建房户大多只插红旗,而亲友馈赠礼物,主家办“竖屋酒”,仍竞相沿袭、攀比,酒筵日趋丰盛。
贺店铺开张 旧时城镇铺开业,要办“开店酒”,供财神,放爆竹,亲友和同业者馈送贺礼,如镜屏之类,店家宴请宾客,并多在开张头几天,以减价来招徕顾客。建国后,此风渐息。近几年新厂、新店开业,或楼堂馆所落成,又有“落成典礼”和“剪彩”等新的仪式。应邀前往祝贺者,有送镜屏及贺联、书画的,东道主一般举行“茶话会”或宴请来宾,并以新产品相赠或低价出售或另赠纪念品等。也有的趁机大吃大喝,慷公家之慨讲排场,铺张浪费。
常熟的服饰、发型、容饰
一、 服饰
民国初至20年代,常熟居民的衣着,男性以衫为常服,冬着棉袍、皮袍,春秋着夹袍,均罩以长衫,也有少数人穿中山装。工人、农民为了方便生产劳动,均以穿短装为主,一般为青布对襟短衫、短袄。女性以大襟青布衫居多,仕女小姐则多着旗袍。中小学生一般穿学生装。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,少数士绅渐有穿西装革履。衣料的地质则因阶层百异,富者绸缎绫罗,贫民多为粗纱土布。
自30年代至解放前夕,城乡人民的衣料逐渐以洋布为主,时行斜纹布、卡叽、线呢、花格布等。农村的款式变化不大。城市中则有香港衫、西装短裤、麻胶布西装、白府绸衬衫、黑纺绸裙子及茄克衫、春秋衫等。冬季,富裕者男子穿呢料长袍或西装大衣,女子穿海虎绒旗袍、皮毛大衣等,内穿毛线衣;穷人则大多仍穿布棉袄棉裤,少数内衬卫生衫。
解放初期,苏俄式服装如列宁装、乌兰克衫、翻领棉大衣等相继游行。50年代的衣料以棉布为主、职工和较殷实的农民家庭,开始穿毛线衣,冬季普遍内穿卫生衫、洋绒衫。
60年代,服装的款式比较单一,男子以中山装、人民装为主,(女子也间有穿着),色调多为蓝色和藏青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绿色军便服,成一时风尚。70年代后期起,服装原料转向以化纤织物为主,丝绸、毛呢的需求也大增,棉织品已退居次位。服装的款式向多样化发展,传统的中山装、旗袍同牛仔裤、滑雪衫并存,各式尼龙彩衫裙子、真假毛大衣和针织衣衫等时装争妍斗艳,层出不穷。鞋帽的式样与质地也不同昔日。以前常熟男女一般穿千层布底鞋,式样大致有梁尖头鞋,小圆口、方口、松紧口鞋、蚌壳棉鞋及雨天穿的油钉鞋、木屐等,仅有少数男子穿皮鞋,少数妇女空绣花鞋、搭襻鞋。随着橡胶、塑料工业的发展,塑料底布鞋逐步取代了布底鞋,橡胶套鞋取代了油钉鞋。解放后流行胶鞋(又称跑鞋、解放鞋),男女都穿。
80年代,鞋子种类日趋多样化,有各种塑料鞋、橡胶鞋、牛皮鞋、猪皮鞋、牛筋底鞋、登山鞋等等。皮鞋以流行高跟、中跟,花色繁多。帽饰方面,旧时农村妇女一般用白花布、毛巾、蓝青花布作为帽饰称“兜头”。年老男子多戴罗宋帽、西瓜皮帽、礼帽(所谓铜盆帽)。解放后至60年代,时行戴八角帽、解放帽,妇女以色彩鲜明的方格巾兜头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青年男女风行戴草绿色军帽。80年代,帽子作为送化人民生活的装饰品,款式面料不断翻新,各式太阳帽、运动帽、珍珠帽、工人帽等品种繁多。
二、 发型与容饰
民国期间,男子的发型初时为平顶短发或剃光头。继又多三七开西发型,城乡已婚女子一般留长辫,用红线编结嵌于中间,盘髻脑后,并用压发、如意等装饰品束髻,黑色丝网包裹,称为“膨膨头”、“头发团”。青年妇子则有刘海顶、牛角辫,一刀齐等。30年代,城镇妇女始流行钳烫及烫头发。
建国后,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,发型由少到多,逐步翻新。男的主要是平顶头、“青年式”,一边倒,女的剪发有“游泳式”、“运动式”,烫发有“香蕉式”、“扇子式”、“双花式”、“牡丹式”、“刘海式”、“满天星”等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发型单一,男子以平顶、“一面侧”为多;女子多为短发、长辫。80年代,青年男女的发型日新月异,男青年中以留髻角、长发为时髦,女子烫发的日见增多,较之50、60年代更为多姿多彩。同时,对容饰、首饰的需求日增。普通工人、农民戴金戒指已为常见;女性并讲究戴耳环、耳坠,较富裕的还佩朋金色项链、钻戒等,金质首饰商品常常供不应求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源自网络,由用户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存储mp3等牵扯版权的文件,文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umi360.com/minsu/586.html
